#雀可Mook 01【家,就是我們用心生活的模樣!】

這個月,我收到開根好 SquareGood
Joanne的試閱邀約。

其實,這是Joanne第二次的邀約,
但卻是我們的第一次合作,
原因是,當時的邀約信掉進了時空黑洞,
我隔了兩個月才看到,因而錯過合作的機會。

不過,
當時我就對Joanne的邀約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信件裡,除了基本的自介,
以及書稿的介紹以外,
更細膩的分享了對被邀約者的認識及觀察,
這麼「用心」的邀約內容,
對我來說是很少見的,自然也留下印象。

而且,當Joanne一分享這次的邀約書稿,
我立刻說:
「我知道,我有看到叮咚分享!!!」

雖說是試閱,
但寄來的是完整的《Homework》的試刊號:
「要吃?不吃?Eat, Please」。

這是一本,以家為主題的季刊雜誌,
以家庭作業為名,
囊括了在家庭裡出現的每一道課題。

我特別喜歡扉頁上的一句話:
「獻給不想讓自己那麼爸爸媽媽的父母。」

​▌ 《Homework》是一本,沒有標準答案的家庭生活指南

我覺得成為父母之後,
最困難的點在於:「要如何經營一個家庭?」

成為「媽媽」之後,陷入低潮漩渦時,
最想要的就是希望自己不要那麼「媽媽」。

對我來說,
不論是「成為父母」、或是「經營家庭」,
最令人苦惱的都是:沒有標準的SOP!

一切都是摸石子過河,且戰且走;
但同時,我們因為社會框架、成長歷程,
對這些課題卻也不陌生,
甚至還有個幸福的家庭模板在前方。

只是,每每卡關時,總會困惑,
一切難道真如《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說的: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自不同」?

我覺得並非如此,
因爲家庭裡的成員都是不同的個體,
所以組合出來的家庭,
都有各自的幸福與難題。

正因如此,
根本沒有指南或導航可以依循,
我們本能憑藉的,
很大一部分來自我們的原生家庭。

但,就像「童年會傷人」這類的論述一樣,
如果只是一味地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
那些曾經的傷痛,也可能一再發生。因此,要跳出原生銘印,
必須透過接收更多的「家庭模組」的樣貌。

但,我們其實很少有機會
跨足其他家庭場域,
更別說進行深入的訪談觀察。

《Homework》主編說,這本雜誌的核心之一,
就是取材自真實家庭,收斂家庭裡出現的課題,
看看其他父母如何面對與思考,
提供育兒的各種想像。

這對我來說也是最爲受用的部分,
正如前面所言,
我們很難窺得其他家庭的運作全貌,
往往看到的都是片段的美好。

至於,要如何通往那處迦南美地,卻沒有答案。

​▌尊重、陪伴的同時共感,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以孩子的「要吃?不吃?」為題,
《Homework》這期採訪了三組家庭。

場域從中部山林橫跨到基隆海港、
甚至到香港沙田特約採訪,
讓我們看到不同家庭對於孩子吃東西的看法。

無論是,讓孩子自由選擇要不要吃、吃多少;
或是把吃食當成把遊戲的日常實驗;
抑或是傳承海港家庭「把魚當飯吃」的餐桌文化。

縱使形式各異,
但我看到的核心價值卻都一致:「尊重、陪伴」。
而這也和我的育兒理念不謀而和。

一直以來,
我都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
從旁觀察、紀錄小乖的成長;
同時,我也把自己當成小乖的共學玩伴,
一起參加活動、體驗世界。

在不危險、不影響其他人的前提下,
以她的意志為依歸,一起過生活。

所以,看《Homework》
會有一種找到同溫層的共鳴感,
也期待接下來的編輯企劃主題。

因為看其他人如何和孩子一起生活,
一起面對各種難題,
自己無形中也擴大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查理·蒙格的話來說,
就是「手上不會只有一支鎚子。」

不會只有單一思考:
本能的用原生家庭模式去解決而已。

​▌不只看別人怎麼做,也提供你各種和孩子一起嘗試的方法

除了三組家庭專訪,
《Homework》還提供四堂家庭實作、
一份藝文清單,
跟七道保證吃光光的家常食譜。

比如從「吃」出發,
安排了認識稻米的「風土課」,
不是制式的稻子的成長而已,
比如從市售包裝米的表示,
認識我們這塊土地上到底長出多少種米,
也推薦了全台四個可以進行米食體驗的社區,
讓吃米飯這件事,不只停留在餐桌,
更和孩子一起走進稻米生長的原鄉。

又因為去年我媽剛好帶著小乖一起包鹼粽,
所以我對以粽子為主題的「編輯課」特別有感。

請孩子訪問媽媽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回憶,
也問出奶奶的家傳肉粽食譜,
留下專屬的味覺記憶,這就是一個家的滋味。

當然,這是給大一點的孩子的提案,
但老實說,這些點子對我而言也很新鮮,
我也想試試看訪問我媽,
關於端午節或其他外婆手路菜的記憶,
再一起回外婆家,蹭頓飯吃(笑~

在《Homework》裡,
我的確可以不那麼「爸爸媽媽」,
我可以蹲下來跟著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的美好;

也可以跟著《Homework》的提案,
重新成為孩子,這次試著為生活建立主題,
一起品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片刻,
我覺得這是最最最棒的地方。

/

最後最後,我是真的大推這本《Homework》
不同於其他以教養為主題的親子雜誌,
光是照片質感完全就是攝影集的程度了呀!
(希望之後也可以被訪問~亂許願XD

現在各大出版通路都找得到《Homework》,
相關書訊連結放置留言處,趕緊手刀購入,
一起感受「以愛為名」的家的溫度。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914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