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二手書社團看到這本《遷徙鳥,居留鳥》,因為封面很美,
進一步查詢內容後,發現很符合我們一家三口的外派經驗,
加上釋出地點就在新竹,約了面交時間,順利蒐藏。
不過,反而是今年重新看《團圓》聯想到大雁家庭的生活型態後,
才想起這本相似主題的繪本可以分享。
和《團圓》一樣,這本書以孩子的第一人稱為視角,
帶出他們一家三口的家庭動態。
故事一開始,孩子說:七歲以前,他經常只看到父親出門的背影,
因為父親的工作極為忙碌,不僅平常很少碰面,
全家也因此頻繁地在不同城市間搬遷。
▌沒有歸屬的漂泊,是所有遷徙家庭成員的宿命
沒有歸屬的漂泊,大概是所有遷徙家庭成員的宿命。
只是,遷徙關乎大人的職涯,而孩子卻沒得選擇,
可能好不容易才熟悉環境,不久又得跟著父母搬往另一座城市。
對孩子來說,每次的環境轉換,就是人際關係的砍掉重練,
只能像薛西弗斯,眼睜睜地看著推到山頂的大石,
又直直落地滾下山腳,一切重頭來過一樣,
可這種永無止境的無力感,要孩子承擔也實在太難為了。
但,同樣因為職涯轉換,選擇舉家遷徙或分居兩岸的我,
卻也明白故事裡父母的選擇,或許就是彼此通盤考量後,最好的安排,
我們或許無法為了孩子不做轉換,但一定要好好正視孩子的失落。
▌或許無法改變結果,但一定要好好正視孩子的失落
故事中的母親,也察覺到孩子的落寞,
於是,她送了《遷徙鳥》給孩子,這是母親的第一本書,
扉頁寫著:「給我最親愛的兒子,做遷徙鳥的這些日子,
謝謝你做我最甜蜜的陪伴。」
同時也扮演父子之間的溝通橋樑,解釋之所以經常舉家遷移,
其實是為了週末時,一家三口的相聚時光,
這樣的說明,也讓孩子的困惑豁然而解。
在此之後孩子看待「轉學」這件事,不再像過去那麼被動無奈,
而是將它視為一種與家人團聚的主動選擇。
後來,主人翁的外婆生病了,家庭型態又出現了變動:
父親依舊為了工作在外奔波打拚,
母親選擇回到老家照顧外婆,
主人翁則被留下來準備升學考試。
這個時期的主人翁,已經到了能夠獨自打理生活的年紀,
也明白媽媽此時的考量,雖然理性上不會認為自己被棄守,
但心理上的孤單感還是難免。
直到主人翁,趁著假期探訪外婆,發現外婆已經不太認得人,
需要專人的照顧,才明白母親為什麼把自己留下,
因為理解,才真心甘願的接受這些安排。
▌知其所以然,才能坦然接受當下的每一種安排
尼采說:「知道為何,就可以忍受任何。」
不論是前面的舉家遷徙,或是這裡的獨自留守,
對孩子來說,知其所以然,才能坦然接受當下的每一種安排。
我想,不論大人小孩,都渴望擁有掌控感來形塑自我認同,
回到親子教養何嘗不是如此?
Trust(信任)是《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這本書裡,強調的教養態度,
也是我認為父母與孩子互動時該把握的核心。
信任,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卻不簡單。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小,不忍他受到傷害,
往往不自覺地蓋起一座溫室,過濾成人世界的複雜紛擾,
確保孩子處在光亮溫暖的環境裡面。
但,從《遷徙鳥,居留鳥》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知道,
對每個選擇背後的原因避而不談,並沒有避免孩子心裡的失落,
而是成為一個難以名狀的伏地魔,張牙舞爪地吞噬孩子的自我;
反倒是說開了之後,原本預期的傷害並沒有出現,
而是更凝聚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向心力,把家庭氛圍帶往正向的循環。
當然,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是每個父母最大的自我期許,
但細想這或許也意味著我們不夠相信孩子其實可以理解跟承擔。
最後,我非常喜歡作者將故事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狀態,
以三種候鳥類型來比擬。而繪者也同樣根據人物性格,繪製不同的鳥類形象呼應:
「為了工作南征北討卻哪兒也不真正停留的父親是『旅鳥』;
為了照顧年邁母親,在娘家與家庭來回奔波的母親是『候鳥』;
而獨自留在家裡,等待父母返家的孩子是『留鳥』。」
這樣的安排,讓畫面獨立於文字之外,成為一幀幀的影像詩。
如果說《團圓》是每個大雁爸爸歸來的縮影,
那麼這本《遷徙鳥,居留鳥》就是每個候鳥家庭裡的孩子的成長見證,
明白不論遷徙還是居留,愛是唯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