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
臉書上陸續出現過年主題繪本的推薦。
這本《團圓》,雖然年味十足,
卻並非我的過年首選,
因為內容偏離台灣的生活經驗太多。
舉凡繪本裡呈現的建築樣式、節慶活動、
甚至服裝、天氣,都是傳統的中國北方印象。
對我來說,《團圓》或許能當作
認識中國過年節慶文化的媒介;
但如果要認識台灣的過年習俗,
我覺得《好忙的除夕》這本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但,今年重新再看《團圓》,
卻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一次,我不從過年節慶的介紹看這本書,
而是從「一家團圓」的角度切入。
或許因為2021一整年
我跟小胖分居兩岸的經驗,
讓我對這本《團圓》有了深刻的代入感。
雖然故事場景、內容不完全相似,
但久別相聚的情感,
把握珍惜每一刻相處的時光,是共同的。
▌一年不見的父親,就只是名義上的親人
故事一開始,從除夕這天開始說起,
這天是在外地工作一整年的父親,回來的日子。
小女孩,毛毛,跟媽媽起了個大早,
在家門口等候爸爸的歸來。
但,見到爸爸,被爸爸抱起身的第一秒,
毛毛是嚇得大哭的,畢竟一年不見,
爸爸對她來說,充其量就是陌生的大人而已。
我特別喜歡這一段,
非常細膩的表現出孩子的真實反應。
對已經社會化的大人來說,
面對陌生的人事物,
自然知道如何應對得宜;
但對孩子而言,
不熟的父親,就只是名義上的親人。
當然,經過一陣子的相處,
關係建立起來,
親子互動自然的親暱起來。
這也讓我想到,每個孩子氣質不同,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時間適應陌生的人與環境。
例如過去傳統上認為,
一見到長輩要打招呼才叫有禮貌的觀念,
現在有了更細膩的區分,
尤其是氣質比較敏感謹慎的孩子,
需要先被了解與支持,等待安全感建立後,
才有認識與接觸的可能。
▌禮物不論貴重與否,都是一份精挑細選的心意
另一個讓我很有感的畫面是,
繪本裡的父親準備了帽子、棉襖送給妻女,
禮物昂貴與否不是重點,
重點是精心挑選的那份心意。
就像小胖返台前夕,
也特別詢問小乖的鞋子尺碼,
幾個款式連結,讓我挑選。
你說鞋子不是台灣到處都買得到嗎?
更何況,小乖接收好多蜜蜜的恩典牌,
真的不缺這一雙鞋,
但我們還是挑了一款小乖沒有的樣式,
因為,這是小胖身為大雁爸爸的心意啊!
還有一幕是爸爸花了一整天
修繕屋頂、油漆門板、換新燈泡。
以過年的角度來說,
除舊佈新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這次我看到這裡,瞬間明白,
這何嘗不是久久才能回來一次的爸爸,
盡力把握時間,親力親為地
為家裡付出的表現呢?
當然,假期是有期限的,
就算再怎麼把握珍惜相聚的時光,
還是得收假說再見。
正月初四這天,
爸爸又要離家去遠方工作了,
文字雖然沒有明說,
但透過母親別過頭抹臉的身影,
也感受到離別的不捨。
反觀畫面右下方,
還不清楚離別意義的小女孩,
正滿足地吃著棒棒糖。
這的文學語言也是強烈的,
離別向來苦澀,
對比棒棒糖的甜蜜,更顯淒楚。
▌團圓,是大雁爸爸每一次歸來的縮影
今年,我以一個大雁家庭成員的角度
重新體會《團圓》所要傳達的情感。
對我來說,
《團圓》不只是一本過年主題的繪本,
更是所有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
必須分居兩地的家庭,每一次相聚的縮影。
年節將至,推薦大家這本《團圓》,
一起感受久別相聚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