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路上 10【千迴百折,我們終於在這處美好落腳】

農曆年後第一場台語共學,我們移師至附近的「#客家文化園區」進行。
原因是「兒四公園」即將進行大改造,
本來在得知這個消息時,內心喜憂參半:

喜的是兒四公園是「新竹縣22座特色公園」改造計畫中的一座,
雖然我本來就對兒四公園的評價很高,
因為大量綠地、林木、淺丘的地景,
彌補了遊戲場中,只有一組罐頭遊具、幾座搖搖馬的單調。

而即將進行改造的兒四公園,從釋出的規劃圖稿中,
我們可以期待一年後孩子們會有更友善好玩的公園可以去,
這真的是一件值得額手稱慶的事!

憂的是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兒四共學」,
會不會因為地點的變動而產生變化呢?
畢竟,人是習慣的動物,好不容易習慣了這個地點,
孩子們也熟悉環境了,還建立起共學結束後一起去溜滑梯的默契,
更換地點,會不會降低大家參加的動力?​

​▌與其坐困愁城,不如起身尋找

還好,我跟Candy有快一個月的時間緩衝。
所以我們決定以兒四公園為中心,
在方圓一公里內尋找適合的共學地點,把地點的變動降到最低;
此外,還希望這個地點能遮風避雨,好迎接接下來的梅雨季。

找了一個下午,把Candy想到的兒六公園(有遮陽棚),
跟我想到的客家文化園區實際走訪一遍,考量到場地大小及停車的方便性後,
我們決定把共學地點移到「客家文化園區」。

最主要的原因是「客家文化園區」剛好就在兒四公園的斜對角,
對已經習慣兒四公園的人來說,變動較小;
另外,園區外就有停車格,而且可以容納十台車沒問題,
不用把車停在遠處再走過來,增加便利性;

最後,也是我們最關心的雨備空間,本來我們屬意借用附近的里民活動中心,
可惜現在因為疫情暫停登記借用,
還好附近有一個候車亭,我們就暫定將這裡列為雨天備案。

而且「客家文化園區」除了有維護得很好的客家古厝群外,
園區裡大面積的綠草地與大樹,都讓人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靜謐感,
加上這裡是開放的戶外空間,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更難能可貴。

所以,看到的第一秒,就決定是這裡了!

這次共學只在群組內發布,沒有對外宣傳,
所以出席的都是參加好多次的熟面孔,因此雖然一個多月不見,卻沒有生疏感,
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玩在一起。
曾經有一個朋友跟我說:「現在的孩子不缺玩具,缺的是玩伴!」
我想,這或許是共學對孩子的意義吧!比起學到了什麼,他們體現的共玩更是可貴。

​▌共學,就是為生活加入一抹風景。


如果你也想要感受這片綠地的美好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
由我跟 希希媽咪識童繪Candy聯合主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交大竹北校區的客家文化園區裡(可googlemap搜尋:竹北 林家祠)。

三、四月份的活動日期是3/1、3/8、3/22、4/12、4/26,
時間是下午4:40-5:10,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
(​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
​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