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同溫層,不斷推播「#世界母語日」的相關活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2/18-2/20,
在台灣文學基地舉辦的「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
當中,最振奮人心的,就是 希希媽咪識童繪
帶著阿希北上支援 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的母語大隊擺攤時,
剛好遇到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的這段對話。
總統問阿希:「你佇幼兒園有講母語無?」
阿希鎮定地回:「無,講華語。」
總統第一時間沒聽清楚,下一秒才意會過來,
阿希講的是「華語」的台語發音。
對阿希這樣的回答,總統驚訝不已的表示:
「她(阿希)連華語都講台語!!!」
總統的反應,其實就是社會上多數人聽到一個孩子以純熟腔調講著母語時的反應。
▌ 母語,一個「比外語更像外語」的存在
母語,理論上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語言,
如今,對台灣的年輕世代來說,卻是一個「比外語更像外語」的存在。
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阿華師說過,
當一個語言被「外語化、興趣化、表演化」,
難以在生活情境中被廣泛使用時,
那它就只是一灘停滯乾涸的死水罷了!
幸好,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從2018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2021年金曲獎將「國語」獎項更名為「華語」,
到今年,2022年下半年開始,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課綱的必修學分。
從法源確立每一種國家語言的平等地位開始,
到指標性獎項名稱的調整,還有本土語言課程從國小延伸到國高中課綱。
在在都讓我看到政府在母語推動上的努力,
循序漸進、一環扣著一環地,逐步加重對母語推動的資源挹注。
說我同溫層太厚也好,說我過份樂觀也好,我非常樂見這樣的發展,
甚至覺得這或許是讓瀕危母語的存續出現轉機的契機:
當「說自己的母語」這樣意識觸及的人越多,
越多人開始在生活裡開口說自己的母語,甚至也願意聽懂一點、說一點別人的母語,
那才可能重建台灣過去存在的多語環境。
▌ 母語,無法自然而然,但可以是習慣成自然
以我的經驗來說,
一般人聽到孩子講台語的第一個反應經常是:「阿公阿媽帶的齁?」
可奇怪的是,我的父母明明台語說得比華語熟練,跟我們對話也都說台語,
但在小乖出生後,卻很自然地對小乖「切換」成華語模式。
原因是,台灣整體的語言環境以「華語」為主,自然選擇以華語來跟孩子溝通。
所以,包括我在內,許多的台語家庭,
其實是父母扮演營造孩子台語環境的主導者,而阿公阿媽則扮演助攻的角色。
可是,要讓母語從家庭出走,走進生活情境,
即使是現在,還是極為不容易的事,
因為我們生活情境的預設,都以「華語」為出發點,
除非,確定對方是會說也願意說台語的前提下,
才可能出現跟家人以外的對象用台語對話的情況。
所以,在這個理想的社會情境出現之前,
要讓台語孩子在家庭之外,遇見更多「台語」,需要家長更多的刻意與努力。
在Candy身上,我們看到要讓孩子長時間沉浸在台語環境,
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成本,包括南來北往的參與大大小小的台語活動,
自費學習台羅拼音課程、參加閩南語認證考試等。
尤其,阿希在四歲以前,是道地的華語孩子,
要怎麼樣讓她從抗拒、接受,到現在願意全台語,
可以想見是Candy花了極大的心力,
把自己的母語重新撿回來的同時,也實踐了她自己對孩子全台語的目標。
▌ 母語,要從家庭開始,但不能只在家庭為止。
去年底,我參加台語路的線上分享會,
主講者力玄從歷史角度切入,帶我們回到日治時期看台灣的語言型態,
再跟著歷史,看到語言政策,對母語的扼殺。
如果以「用進廢退」的角度,來評斷語言是否有存續的必要,
就算不學母語,也的確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不大。
但,回溯歷史,當你知道近半世紀以來的母語失落,
是當年語言政策操作的結果,
那麼現在做的母語復興,何嘗不是一種「語言的轉型正義」?
如果對你願意,歡迎把自己的母語講回來;
如果你有孩子,邀請你試著開始對孩子說母語。
對小孩說母語最好的兩個時機:
一個是孩子剛出生就開始;另一個就是現在。
所以,如果你也想要尋找母語家庭同溫層,
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由我跟 Candy聯合主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交大竹北校區的客家文化園區裡(googlemap搜尋:竹北 林家祠)。
三、四月份的活動日期是3/1、3/8、3/22、4/12、4/26,
時間是下午4:40-5:10,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