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是2022年的第一場台語共學,
這天來了十七組親子,超過二十個孩子齊聚一堂,
也是歷次共學裡,人數最多的一場。
多不可思議呀!猶記半年多前,
剛開始推時,我跟Candy還戲稱這是「兩人成團」的共學,
當時絕對料想不到會有今日這樣的盛況。
雖然在活動前幾天,因為有先在群組裡統計出席意願,
所以對這樣的盛大場面早有預期,
可是活動當天,看到那麼多人帶著孩子前來的同時,
在感動之餘,更多了很多擔心,擔心辜負大家的期待。
▌知道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凝聚了支持彼此的力量。
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大概是「冒牌者效應」吧!
畢竟我不是專業的故事人,台語發音也不夠純正,
加上活動時間前後也不過半小時,會不會讓專程前來的大家覺得失望呢?
雖然這個活動沒有收取費用,但如果讓專程前來的人敗興而歸,
這絕對是我最最最擔心的事,因為,大家付出的是更寶貴的東西──時間。
不論是往返的交通時間或是共學的半小時,
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所以我更害怕辜負。
活動前,Candy問我:「今天下午人爆多,你會緊張嗎?」
「會!」我斬釘截鐵的回答。事實上,不但怕,而且還怕!爆!了!
雖然為了分享這個故事,我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也理出自己想講的內容脈絡,
但在上場前,還是模擬演練了幾次才安心。
照慣例,我們在活動開始前會先簡單的讓每個人自我介紹,
但這次人數真的很多,我本來怕花太多時間,所以有點猶豫是不是要每一個人都講。
不過Candy說沒關係,大家難得來,也專程來,
透過簡單的自我介紹,知道彼此的來意也很好。
也因為這樣的安排,我才知道當天,不僅有從新竹市騎車來的夥伴、
還有一打二搭著計程車過來的新朋友;有的久仰Candy大名,慕名而來、
也有已經回訪第三次、第四次的熟面孔。
十幾個人的自我介紹,進行得緩慢但不拖沓,
比起共學時,聽主講者說故事、帶活動,這個環節,更能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知道彼此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的同時,無形地,也凝聚一股支持彼此的力量。
▌讓更多人願意站出來成為母語家庭。
上禮拜Candy跟我說,她收到朋友們對「兒四台語共學」的肯定,
朋友說,我們的共學活動很成功。
Candy也不只一次表示,
來兒四共學的人幾乎跟「囡仔窟」沒有重疊。
這意味著,想跟孩子說台語的人比想像中多更多。
「讓更多人願意站出來成為母語家庭。」這不但是Candy不斷倡議的事,
也是她成功將自己跟孩子從華語家庭轉為台語家庭的真實故事。
而她的契機,是從參加 新竹母語囡仔窟 的共學開始,
這或許就是共學的魔力吧!(笑~
我一直覺得,共學共學,最重要的是「共」大於「學」。
共,是一起;而共學,就是我們一起完成的事。
「#兒四台語共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
雖然每次的活動是由我跟Candy策畫,
但我跟Candy從來都不認為它屬於我們兩個,
因為,成就每一場活動成功的, 是願意前來參與的每一個人。
我希望「兒四台語共學」能帶給大家的,
不只是聽了什麼故事、做了哪些活動而已,
如果說,有什麼期待的話,大概就是打造一個又暖又厚的同溫層吧!
在這裡,有一群人跟你/妳一樣,想要為自己的母語做點什麼,
不論是從自身開始,還是想對孩子說,
我們正在做的,無非就是為母語擴大一點語境、延續更多傳承。
在這裡,我們沒有專家,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只要願意來到這裡,分享彼此的經驗,
或許就有動力支持彼此,繼續朝著「為母語續命」的目標走下去。
所以,如果你也想要尋找母語家庭同溫層,
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由我跟 希希媽咪識童繪聯合主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竹北嘉豐五路上的兒四公園裡。
接下來日期是1/18,時間是下午4:40-5:10,
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另外,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
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