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eck2note.com/wp-content/uploads/2022/03/270242944_342173571244819_519533548923025262_n.jpg)
上禮拜,是2021年的最後一場台語共學,
因為Candy這期間要參加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字音字形)的緣故,
我們調整了週次,也更換了共學的故事。
說起來也著實幸運,因為如果依照原本的日期,
我們的共學肯定得因為大雨取消,但就是這麼恰巧的順延一週,
老天爺又賜給我們無雨的好天氣。
冬至過後的十二月,寒冷得很有感,
不過,這次不僅有來第三次的老朋友,
也有遠從新竹市搭車前來的新夥伴。
在在都讓人感覺到溫暖,我們並不孤單。
▌只有日常對話,無法延續語言背後的文化深度
這次Candy準備的是《鳥仔囝揣媽媽》,是一本用台羅拼音書寫的繪本,
也是2017年「阿却賞」兒童繪本徵選的得獎作品。
我買過幾本台羅拼音的繪本,雖然自己勉強可以靠英文拼音猜個十之八九,
但最後還是借助繪本附上的音檔,才明白完整的故事內容。
一直以來,我都蠻抗拒學台羅的,不是基於「台語只要會講就好」的立場,
只是覺得要新學一個語言是很不容易的事,
沒錯,台羅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語言,
而且短期內也沒有學習的急迫與必要性,就暫時被擱置在待辦清單上。
但前幾天看到Candy比全國語文競賽的心得後,
讓我重新看待自己跟台語之間的關係。
我發現,如果真心想要延續台語這個語言,
就不能安於現狀,只使用生活裡用得到的詞彙而已;
因為如果認為台語只要能溝通就好,
那麼以小乖現在四歲的語言能力,基本上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生活情境。
可是,僅僅如此,語言的厚度無法被展現,
尤其是它背後承載的文化與社會脈絡,
光靠日常語言溝通,是無法延續與傳承的。
▌正因為生活情境有限,才更要刻意擴大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Candy在講《鳥仔囝揣媽媽》的時候,
很用心的準備了書中五種鳥類的圖片還有牠們台/華語名稱的對照。
比如「翠鳥」叫做「釣魚翁」;「台灣藍鵲」叫做「長尾山娘」。
牠們是一般生活情境下不會遇到的鳥種,
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平常的對話裡。
此時,公園遠處剛好出現一隻黑冠麻鷺,正好呼應今天的繪本主題,
Candy順道跟大家分享黑冠麻鷺的台語是「暗光鳥」或是「山暗光」,
額外補充,有人也把貓頭鷹叫做「暗光鳥」或「貓頭鳥」。
Candy說,平常我們看到鳥,
不知道名字的時候,就只會叫牠們「鳥仔」,
其實很多鳥類都有台語名,剛好可以藉由繪本介紹給大家。
這個概念也與我對書本的看法相同,正因為生活情境有限,
要豐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跟認知,書是最方便又直接的方式,語言亦同。
▌家長願意與時俱進地成為孩子的後盾,都是難能可貴的
會後,Candy跟其中一位媽媽分享這次參加語文競賽的準備心得。
因為孩子的學校老師鼓勵她小二的孩子參加台語的語文競賽,
所以她向Candy請益,而Candy則鼓勵她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台文,
成為孩子日後語言學習的後盾。
我聽著他們的分享,想到Candy的全國語文競賽參賽心得:
「經歷己身這次的全國賽的培訓與練習經驗,
讓我想到我已為女兒鋪好未來五年後的路與機會,讓我女兒自由選擇,
如果有興趣想比台語全國賽任何一項目,
我也有資源與能力可以做她超強後盾。」
在《拚教養》這本書中提到,不同階級的父母,
在面對孩子的教養時,其策略目標是相同的,
那就是「在自己最大能力範圍內保障下一代的安康。」
Candy說的「成為孩子的後盾」,或許可以是這種保安策略下的其中一種樣貌。
雖說不是每個台語囝仔都要參加語文競賽,
但父母能擁有這樣的心態,跟著孩子與時俱進,
且努力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強力後盾,不論是意識或能力上,都是無形且珍貴的資產。
▌台語共學,是台語語境的擴大與深化
秉持著台語共學,是擴大、深化台語情境的一種方式。
下週二(1/4)我們2022年第一場台語共學,
因應即將來臨的農曆新年,我準備了一則台灣本土的過年故事:「燈猴傳說」,
如果你沒聽過這則故事,千萬別意外,
因為在去年以前,我也沒聽說過「年獸」以外的故事版本。
所以,想聽聽台灣本土的過年故事《燈猴傳說》嗎?
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由我跟 希希媽咪識童繪 聯合主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竹北嘉豐五路上的兒四公園裡。
接下來日期分別是1/4、1/18時間是下午4:40-5:10,
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另外,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
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