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路上 06 【一個人,走不快也走不遠;一群人,即使慢也能一直一直走下去】

自從上一次提到 在工作場域跟同事用台語對話的事之後,
接著在生活情境裡, 也因為和小乖的日常台語對話,
出現了幾次與他人額外的互動。 我把這些經驗形容成「游擊隊」,
像打游擊一樣, 讓台語快閃式出現在他人生活裡。

也許對多數人來說只是一閃而過的插曲,
但如果這些「快閃」, 能成為一兩個人的冒險召喚,
一起踏上拾回台語的旅程,豈不振奮人心!

如果說,我是台語路上的游擊隊, 那Candy就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正規軍:
受過專業的故事人培訓、通過閩南語認證, 持續用台語帶繪本故事。

​▌如果說,我是台語路上的游擊隊, 那Candy就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正規軍

說起我跟Candy的認識, 要把時間拉回去年八、九月,
因為都在台語、繪本、遊戲場的社團出沒, 幾次下來,
自然對彼此有印象, 進而成為臉書上的朋友。

然後得知她本身除了是專業的故事人外, 更在新竹帶著孩子參與各種台語共學活動,
然後我們開始有了生活上的交集, 比如一起團購台語繪本,分享台語活動訊息。

我曾用「火力全開」形容她對台語的熱情, 不但自己在生活裡落實跟孩子說台語,
更不惜時間成本地南來北往帶孩子共學。

令人驚訝的是,她說自己也是這一兩年 才帶著孩子一起說台語,
這讓我不禁思考,究竟要有多大的熱情,
才能支撐她不間斷地一個月、兩個月、 甚至半年、一年的持續下去?
更令我佩服的是, 她在自己專業的故事人領域,
以故事為媒介, 進一步把台語推到更多親子面前。

我認為,這是一種雙向的深化,
一方面優化自己用台語 講述生活情境以外的詞彙;
另一方面,擴大台語自然地 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機會。
後者是我覺得替任何一個語言續命最重要的方式。

​▌推動兒四台語共學的,就是Candy的力挺

上週二,我們的台語共學進行到第五場, 這次換Candy主講。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回我們微調了時間,
加上Candy有在群組上調查出席意願, 果然一切就從容許多,
一到場, Candy已經把野餐墊跟道具一字排開, 等候其他夥伴的到來。

這次Candy準備的是《好餓的毛毛蟲》, 可愛的故事內容,
搭配鮮豔又協調的色彩, 我猜,不論中英文版,
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台寶寶的第一本繪本書。

此外,Candy還準備了相關的周邊,讓毛毛蟲們,豐富了現場的故事情境。

或許因為這本書孩子們都很熟悉了, 所以當故事開始時,
孩子們不僅可以沈穩的靜下來聽故事,
也可以跟著一一細數各種水果跟食物唱名。

而活動最後的手作,Candy準備了圓點貼, 讓孩子貼出屬於自己的毛毛蟲,
簡單又能創造出每個人的獨一無二的作品。

過程中,Candy的女兒,阿希, 也跟著故事情節,拿著道具演繹故事內容,
最後還獻舞一首台語版的「蝶仔」, 看阿希熟練地在一旁擔任小助手的角色,
就知道她已經培養了 跟Candy合作無間說故事的默契。

看阿希這樣,我真的挺感動的,
因為她願意跟著一起協助活動的進行, 代表這樣的場合她已不陌生,
也意味著她明白Candy在做什麼,
這對五歲大的孩子來說, 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呀!

​▌讓我們成為彼此的支持,因為一個人做會很孤單

這是我第一次親臨現場的聽Candy說故事,
從事前的場景佈置、過程中的控場, 還有Candy純正的台語腔調,
都讓我覺得行雲流水,很順的聽完一場故事。

不只我有這樣的感覺, 當天的小夥伴也有同樣的感受,
她說今天的孩子們跟上次相比平和許多, 快門很好對焦XD

對我來說,兒四台語共學 能從四月開始順利進行了三場,
甚至隔了大半年後的現在還能重啟, 其中最大的動力就是來自Candy的力挺。

明明她的行事曆已經排了滿滿的活動,
還是願意為了這個迷你的台語共學擠出時間,
因為她說「沒人陪的話一個人做很孤單」。

所以,如果你也在台語育兒路上感到孤單,
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 由我跟 希希媽咪識童繪 聯合主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 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竹北嘉豐五路上的兒四公園裡。
接下來日期分別是12/7、12/21, 時間是下午4:40-5:10,
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 (​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另外,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 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
​ 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