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開始漸進式地
把台語落實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
不是刻意的,就是在聊天的過程中
跟同事分享我平常都跟孩子講台語這件事;
或是隔週下午
跟朋友在公園舉辦台語共學之類的。
結果這週接連兩天,在辦公室裡出現了迴響,
首先是同事主動用台語回答我問題,
開啟了我在工作場域用台語對話的初體驗;
隔天是另一位同事主動問我,
現在教他的孩子說客家話來不來得及?
然後開啟了我們台、客語的交流,
例如我學到了客語的彗星叫「星仔瀉屎」、
松鼠是「膨尾鼠」;
查到了台語的彗星是「落屎星」、
松鼠是「膨鼠」。
除了語彙的交流以外,
也發現兩種語系對同一個事物的形容,
背後的邏輯其實大有相通,覺得很有意思。
怎麼說呢?
這樣把台語從私領域的語境
過渡到公領域中,對我來說是很酷的經驗。
/
之前認真讀冊 輕鬆教囝 跟我分享
他們之前嘗試跟商家溝通,
能否在店家放置台語推廣的海報傳單。
其中他特別提到了兒科診所的例子,
他說現今台語在社會脈絡中,
還是背負著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特定的族群、身份才會用台語,
所以如果診所這類的場域願意讓他們張貼海報,
或許就可以成為一種標竿效應;
另外,他也提到
每次在外面舉辦的台語共學活動,
其實也都有一種示範或扭轉既定印象的作用。
這些,都讓我想到了
之前聽到的一個詞:文化腳本。
文化腳本像是一種慣性,
操縱了整個社會思維,也推動著我們的生活。
例如過去簡單粗暴地
把性別分工成「男主外、女主內」;
或是現在廣告不著痕跡地
呈現「媽媽煮了一鍋好喝的雞湯」,
其實都還是換湯不換藥地
順著固有的文化腳本去發展而已。
然而,除了順應過去的版本,
我們需要/想要擁有什麼樣的文化腳本,
其實可以自己去創造。
而我最近一直有一種感覺,
也許是處在同溫層中的觀察者偏誤,
總覺得整個社會的文化腳本
正在以看得見的速度進行有意識的改變,
不論是我關注的母語還是遊戲場,
或是關於性別、環境、永續,
我們都比過去擁有更透明且平等的對話空間。
比如2017年上映的《大佛普拉斯》,
被形容成是為失落了近半世紀的台語電影,
重新舉起了一支本土語言大旗後,
我們真的看到更多以本土語言創作的作品被看見。
或是去年金曲獎把所有「國語」獎項名稱
全部正名為「華語」,
文化部長說,因為我們全部的地方語言
都叫做「國語」。
又或者今年8月上映的《斯卡羅》
跟現正熱映中的《茶金》,
都試圖還原台灣曾經擁有的
多語言並存的文化圖像。
一點一滴一點一滴,我從這些時間脈絡上,
看到語言企圖鬆動社會固有腳本的嘗試跟努力。
然而,改寫文化腳本絕對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但只要持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下一個世代看到的就會是不一樣的盛世光景。
/
甘地說:
「在這個世界上,
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我說,想要什麼未來,就往那個未來走去。
所以,如果你也想開始擴大
自己跟孩子的母語語境,
歡迎一起來隔週一次
由我跟希希媽咪識童繪 聯合主辦的
台語共學活動。
每次用台語分享一本繪本+
簡單的手作或遊戲互動,
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擴大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機會。
沒有年齡限制,也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但歡迎預約報名方便我們事先準備活動材料,
地點在竹北嘉豐五路上的兒四公園裡。
接下來日期分別是11/23、12/7、12/21,
時間是下午4:40-5:10,
歡迎大家一起帶孩子來玩。
(因應防疫需要,現場備有紙本實名制)
另外,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加入共學群組,
若遇天候不佳或活動調整,
則會在line群組第一時間通知。